遊曆中國.大美山東台兒莊古城攝影,休閑品質自駕4日遊
發布日期:2013-03-11 09:03
台兒莊古城,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商鋪、古民居,還有岸邊的古碼頭等,最老的已有500多年曆史。這些商鋪、古居沿河而建,布局靈巧,遠看參差蜿蜒、錯落有致。目前遺存下來的胡家老店、李家商鋪等建築,均傍河而築,前有臨街的店鋪,後有運河碼頭,建築風格“順天然、親人和”,既體現了北方建築的壯觀沉實,又體現了南方建築的靈巧秀美。難得的是,古街民風淳樸依舊,居民仍然保存著百年前的生活習慣和節奏.

台兒莊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壁最典型的城市。因地處南北過渡帶,運河落差大,各路商賈紛紛雲集於此,定居經商,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使這裏成為運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台兒莊匯集了八大建築風格和世界五大宗教,擁有30多座廟宇,形成了三千裏運河沿線獨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鮮明文化特征。
台兒莊還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東方古水城。古邑中汪渠相連,水巷縱橫,居民築台而居,是標準的水城。老地圖上18個汪和近百條水街水巷,水網密度超過了蘇州古城。康熙皇帝曾稱讚台兒莊“風光與江南水鄉別無二致”,江北水鄉由此得名。
台兒莊古城為“運河古城”的核心區。 今日台兒莊還擁有最能體現明清運河沿岸居民生活特點的古村莊“纖夫村”,城內至今仍有大量的古街巷、古建築。運河上還保留著較為完好的、被水石堤、水門等水工遺存。被譽為“活著的運河”、“京杭運河僅存的遺產村莊”。世界旅遊組織考察後認為,如果想看明清風貌完好的古運河,隻有到台兒莊。
有人說,看水鄉去周莊,看古城去平遙,兩者兼顧去麗江。但是,周莊有水卻不是大戰故地;平遙的建築古樸卻沒有大運河;麗江有城有水,卻沒有台兒莊這樣厚重的文化積澱。來到台兒莊運河古城,既看了古運河,又親臨了戰地現場,觸發了思古幽情,還領略了古老文化,享受了時尚生活。還有人評價說,周莊是懷舊,平遙是療傷,麗江是豔遇,台兒莊是夢鄉。
1938年春的台兒莊大捷,使台兒莊一戰揚名天下,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有53處戰爭遺跡保存完好。曆史上的台兒莊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饒給的運河名城,它形成於漢,發展於元,繁盛於明清,據《嶧縣誌》記載:“台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被乾隆皇帝稱為天下第一莊’”,呈現出“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裏,夜不罷市”的繁榮景象。 但是這座美麗的古城卻毀於1938年台兒莊大戰的炮火。
一九三八年春發生的台兒莊大戰,使這座古城化為廢墟。台兒莊大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中央日報》頭版頭條曾宣布要重建台兒莊古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成了鏡花水月。新中國建立後,台兒莊古城區一直是蘭陵縣和台兒莊區政權所在地,黨和人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改山治水、戰天鬥地的運河治理、農田改造等社會主義建設中去,直到改革開放時期,台兒莊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改變,城市建設逐步向西部新區發展轉移,舊城的老居民區依然保持著古樸自然的陳舊落後麵貌,開發重建台兒莊古城,成了台兒莊幾代人民的夢想。
像諾曼底、哥底斯堡、凡爾登一樣,台兒莊大戰不僅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也是我們民族複興的一個轉折點。台兒莊古城因為是被戰火毀壞的,具有毋庸質疑的重建資格。世界遺產組織反對遺產重建,保留下多少遺存就是多少遺產,但因為天災人禍或戰爭毀壞的,並且具有特別重要曆史文化價值的城市,世界遺產組織認為可以重建。世界上隻有四個城市具有重建資格,一是波蘭的華沙,是被二戰炮火毀壞;二是意大利的龐貝,是因為火山噴發毀壞;三是中國的麗江,是因為地震毀壞;還有一個就是台兒莊,也是被二戰炮火毀壞。所以我們提出重建台兒莊古城,重建起來就是世界遺產,也是中國第一個二戰紀念城市。
台兒莊大捷,又稱台兒莊戰役,台兒莊會戰和血戰台兒。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麵抗戰以來,繼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勝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消滅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同時,也有數萬華夏英雄兒女為國捐軀。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仵德厚、田鎮南、關麟征、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名將火線指揮。電影《血戰台兒莊》全麵地反映了中國軍隊的全麵抗戰。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及戰場舊址可供參觀、憑吊。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占地3400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6000平方米。展覽館共有三個展室,建築麵積1400平方米,館內陳列著台兒莊大戰時中日雙方資料、文物千餘件,書畫館珍藏著參戰將士和親屬以及著名書畫家、政界人士的書畫作品近千件。
整個紀念館融展覽館、書畫館、影視館、全景畫館為一體,氣勢雄偉,莊嚴肅穆。館前三十八級台階意味著一九三八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中日台兒莊大戰;二十四根立柱支撐著白色天棚,象征著中華民族頂於立地,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紀念館館名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主體建築物前方矗立著台兒莊大戰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撰文、著名書法家權希軍書寫。
台兒莊大戰遺址是國內反映國民黨軍隊正麵抗戰的唯一紀念地,電影《血戰台兒莊》促成了台灣當局開放台胞回大陸探親。1986年4月,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血戰台兒莊》在香港舉行了首映式。萬民爭看,轟動香港。蔣經國在台灣看到《血戰台兒莊》後,還談了他對片子的兩點意見:“這部片子有幾點是可以的,第一,共產黨認為我們是抗日的;第二,對我父親是正麵報道,沒有抹黑、沒有歪曲他。
看來,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還把這部片子推薦給國民黨中常委觀看。不久,1987年11月,在蔣經國臨終之前終於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在骨肉分離了37年後,終於把苦苦的鄉愁化作了喜悅的重逢,從而揭開了海峽兩岸公開互動往來的序幕。
古城牌坊古城牌坊為台兒莊“水陸通衢”牌坊,她見證了台兒莊往日的繁榮。這條街道被稱為衙門大街,1947年,駐守在這裏的國民黨軍隊,把衙門街改為繁榮街,建國後繼續沿用這一街名。重建古城時,恢複衙門街的舊名。
參將署館參將署,俗稱大衙門,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為清朝正三品參將行署。參將統領600兵馬,負責管轄220華裏運河河道的工程防護和漕運治安。1937年1月,國民政府在此設立山東嶧縣警察局台兒莊分局。1938年初,為第3集團軍副司令沈鴻烈的軍火庫。在台兒莊大戰中,這批軍火發揮了作用。現為“台兒莊古城重建博物館”。
久和客棧久和客棧白牆黛瓦、馬頭出牆的徽派建築。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徽商胡文廣建造。重建後的久和客棧,占地2415平方米,建築麵積3554平方米,作為快捷客棧使用。古城內有許多店鋪、民居為這一風格,見證著徽商在台兒莊的創業曆史。
廣匯橋俗稱“拱橋”,係花崗岩單孔全環形石拱橋。清順治五年(1648年),由趙家出資興建,橋長11.5米,高3米,跨度5.7米,橋麵寬2.96米。1938年毀於戰火,後搭建為簡易石板橋供人行走,如今建成的石拱橋是在原址上複建的。這座“廣匯橋”,取“匯八方商賈”之意。
扶風堂扶風堂是典型的晉派建築,是祖籍山西扶風的萬家所建,萬家來到台兒莊之後,借助運河漕運的繁榮發了大財,成為台兒莊四大家之一,於是建造了號稱台兒莊之最的萬家大院,重建後的萬家大院也稱為萬府酒店,集住宿、餐飲和會議於一體的五星級酒店。扶風堂以四合院為基本結構,采用青磚青瓦的梁柱式磚木結構,樓高院深,牆厚基寬,設計精巧,雕刻考究。有四合院、過庭院、偏正套院等60多間房屋,整座建築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天時、地利、人和”的哲學與建築思想.
(點擊圖片,可以放大觀看台兒莊古城地圖)

台兒莊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壁最典型的城市。因地處南北過渡帶,運河落差大,各路商賈紛紛雲集於此,定居經商,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使這裏成為運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台兒莊匯集了八大建築風格和世界五大宗教,擁有30多座廟宇,形成了三千裏運河沿線獨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鮮明文化特征。

台兒莊還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東方古水城。古邑中汪渠相連,水巷縱橫,居民築台而居,是標準的水城。老地圖上18個汪和近百條水街水巷,水網密度超過了蘇州古城。康熙皇帝曾稱讚台兒莊“風光與江南水鄉別無二致”,江北水鄉由此得名。

台兒莊古城為“運河古城”的核心區。 今日台兒莊還擁有最能體現明清運河沿岸居民生活特點的古村莊“纖夫村”,城內至今仍有大量的古街巷、古建築。運河上還保留著較為完好的、被水石堤、水門等水工遺存。被譽為“活著的運河”、“京杭運河僅存的遺產村莊”。世界旅遊組織考察後認為,如果想看明清風貌完好的古運河,隻有到台兒莊。

有人說,看水鄉去周莊,看古城去平遙,兩者兼顧去麗江。但是,周莊有水卻不是大戰故地;平遙的建築古樸卻沒有大運河;麗江有城有水,卻沒有台兒莊這樣厚重的文化積澱。來到台兒莊運河古城,既看了古運河,又親臨了戰地現場,觸發了思古幽情,還領略了古老文化,享受了時尚生活。還有人評價說,周莊是懷舊,平遙是療傷,麗江是豔遇,台兒莊是夢鄉。

1938年春的台兒莊大捷,使台兒莊一戰揚名天下,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有53處戰爭遺跡保存完好。曆史上的台兒莊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饒給的運河名城,它形成於漢,發展於元,繁盛於明清,據《嶧縣誌》記載:“台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被乾隆皇帝稱為天下第一莊’”,呈現出“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裏,夜不罷市”的繁榮景象。 但是這座美麗的古城卻毀於1938年台兒莊大戰的炮火。



一九三八年春發生的台兒莊大戰,使這座古城化為廢墟。台兒莊大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中央日報》頭版頭條曾宣布要重建台兒莊古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成了鏡花水月。新中國建立後,台兒莊古城區一直是蘭陵縣和台兒莊區政權所在地,黨和人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改山治水、戰天鬥地的運河治理、農田改造等社會主義建設中去,直到改革開放時期,台兒莊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改變,城市建設逐步向西部新區發展轉移,舊城的老居民區依然保持著古樸自然的陳舊落後麵貌,開發重建台兒莊古城,成了台兒莊幾代人民的夢想。

像諾曼底、哥底斯堡、凡爾登一樣,台兒莊大戰不僅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也是我們民族複興的一個轉折點。台兒莊古城因為是被戰火毀壞的,具有毋庸質疑的重建資格。世界遺產組織反對遺產重建,保留下多少遺存就是多少遺產,但因為天災人禍或戰爭毀壞的,並且具有特別重要曆史文化價值的城市,世界遺產組織認為可以重建。世界上隻有四個城市具有重建資格,一是波蘭的華沙,是被二戰炮火毀壞;二是意大利的龐貝,是因為火山噴發毀壞;三是中國的麗江,是因為地震毀壞;還有一個就是台兒莊,也是被二戰炮火毀壞。所以我們提出重建台兒莊古城,重建起來就是世界遺產,也是中國第一個二戰紀念城市。


台兒莊大捷,又稱台兒莊戰役,台兒莊會戰和血戰台兒。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麵抗戰以來,繼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勝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消滅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同時,也有數萬華夏英雄兒女為國捐軀。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仵德厚、田鎮南、關麟征、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名將火線指揮。電影《血戰台兒莊》全麵地反映了中國軍隊的全麵抗戰。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及戰場舊址可供參觀、憑吊。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占地3400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6000平方米。展覽館共有三個展室,建築麵積1400平方米,館內陳列著台兒莊大戰時中日雙方資料、文物千餘件,書畫館珍藏著參戰將士和親屬以及著名書畫家、政界人士的書畫作品近千件。

整個紀念館融展覽館、書畫館、影視館、全景畫館為一體,氣勢雄偉,莊嚴肅穆。館前三十八級台階意味著一九三八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中日台兒莊大戰;二十四根立柱支撐著白色天棚,象征著中華民族頂於立地,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紀念館館名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主體建築物前方矗立著台兒莊大戰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撰文、著名書法家權希軍書寫。

台兒莊大戰遺址是國內反映國民黨軍隊正麵抗戰的唯一紀念地,電影《血戰台兒莊》促成了台灣當局開放台胞回大陸探親。1986年4月,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血戰台兒莊》在香港舉行了首映式。萬民爭看,轟動香港。蔣經國在台灣看到《血戰台兒莊》後,還談了他對片子的兩點意見:“這部片子有幾點是可以的,第一,共產黨認為我們是抗日的;第二,對我父親是正麵報道,沒有抹黑、沒有歪曲他。


看來,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還把這部片子推薦給國民黨中常委觀看。不久,1987年11月,在蔣經國臨終之前終於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在骨肉分離了37年後,終於把苦苦的鄉愁化作了喜悅的重逢,從而揭開了海峽兩岸公開互動往來的序幕。

古城牌坊古城牌坊為台兒莊“水陸通衢”牌坊,她見證了台兒莊往日的繁榮。這條街道被稱為衙門大街,1947年,駐守在這裏的國民黨軍隊,把衙門街改為繁榮街,建國後繼續沿用這一街名。重建古城時,恢複衙門街的舊名。

參將署館參將署,俗稱大衙門,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為清朝正三品參將行署。參將統領600兵馬,負責管轄220華裏運河河道的工程防護和漕運治安。1937年1月,國民政府在此設立山東嶧縣警察局台兒莊分局。1938年初,為第3集團軍副司令沈鴻烈的軍火庫。在台兒莊大戰中,這批軍火發揮了作用。現為“台兒莊古城重建博物館”。

久和客棧久和客棧白牆黛瓦、馬頭出牆的徽派建築。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徽商胡文廣建造。重建後的久和客棧,占地2415平方米,建築麵積3554平方米,作為快捷客棧使用。古城內有許多店鋪、民居為這一風格,見證著徽商在台兒莊的創業曆史。

廣匯橋俗稱“拱橋”,係花崗岩單孔全環形石拱橋。清順治五年(1648年),由趙家出資興建,橋長11.5米,高3米,跨度5.7米,橋麵寬2.96米。1938年毀於戰火,後搭建為簡易石板橋供人行走,如今建成的石拱橋是在原址上複建的。這座“廣匯橋”,取“匯八方商賈”之意。

扶風堂扶風堂是典型的晉派建築,是祖籍山西扶風的萬家所建,萬家來到台兒莊之後,借助運河漕運的繁榮發了大財,成為台兒莊四大家之一,於是建造了號稱台兒莊之最的萬家大院,重建後的萬家大院也稱為萬府酒店,集住宿、餐飲和會議於一體的五星級酒店。扶風堂以四合院為基本結構,采用青磚青瓦的梁柱式磚木結構,樓高院深,牆厚基寬,設計精巧,雕刻考究。有四合院、過庭院、偏正套院等60多間房屋,整座建築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天時、地利、人和”的哲學與建築思想.
(點擊圖片,可以放大觀看台兒莊古城地圖)

相關信息
2025-02-25
2024-09-06
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