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按照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的努力培養(yang) 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我國加快推進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記者15日從(cong)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獲悉,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yi) 人,占就業(ye) 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wan) 人。各類技能人才活躍在生產(chan) 一線和創新前沿,成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2023年9月14日,世界技能大賽機電一體(ti) 化項目中國隊技術指導專(zhuan) 家兼教練組組長翟津,在指導學生使用機械設備。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技能人才發展通道不斷暢通—— “實施‘新八級工’製度後,我們(men) 團隊有兩(liang) 人被認定為(wei) 首席技師,5人被認定為(wei) 特級技師,公司每月分別發放技能津貼6000元、3000元,總體(ti) 收入比原來翻了一倍。”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重慶氣礦首席技師劉輝說。 2022年,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印發《關(guan) 於(yu) 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ye) 技能等級製度的意見(試行)》,將原有的五級技能等級延伸為(wei) 八級,在打破成長“天花板”、拓寬技能人才發展晉升通道的同時,還建立與(yu) 職業(ye) 技能等級相匹配的崗位績效工資製,促進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2023年6月8日,中國一汽研發總院高級技師楊永修(右)在檢查試製零部件的精度。他攻克了高端發動機精密製造過程中的多項難關(guan) ,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據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數據,截至目前,全國有2.6萬(wan) 多家用人單位、6000多家社會(hui) 培訓評價(jia) 組織在推行職業(ye) 技能等級製度,開展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累計評聘近3000名特級技師、首席技師。
技能培訓不斷增強—— 廣東(dong) 金明精機股份有限公司的“數智化”車間裏,技術工人謝凱鵬正在師傅林潔波的指導下全神貫注安裝零件。這裏的每台設備有4500多個(ge) 零部件,最重的模頭有25噸,最小的直徑不到5毫米。 圍繞實際用人所需,金明精機與(yu) 人社部門、技師學院對接,實行“企校雙師聯合培養(yang) ”的企業(ye) 新型學徒製培養(yang) 模式,首批37名學員已經能勝任現場大部分技術工作。 職業(ye) 技能培訓是全麵提升勞動者就業(ye) 創業(ye) 能力、緩解技能人才短缺、提高就業(ye) 質量的根本舉(ju) 措。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xing) 計劃、落實“十四五”職業(ye) 技能培訓規劃、開展“技能中國行動”……一批批技能培訓計劃和行動給廣大勞動者送去了技能,帶來了實惠。
2023年8月22日,學員們(men) 在河北省邢台市新河縣免費開設的育嬰員培訓班上學習(xi) 撫觸嬰兒(er) 的手法。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目前,全國累計建成954個(ge) 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196個(ge) 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22年,全國有1234萬(wan) 人次取得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或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
技工教育穩步發展—— “我們(men) 畢業(ye) 生不到1000人,但來了110多家企業(ye) 招聘,平均1個(ge) 畢業(ye) 生有4個(ge) 崗位等著要。焊接、數控加工、電氣自動化等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更是供不應求。”西安技師學院院長馮(feng) 小平告訴記者。 “正是因為(wei) 堅持就業(ye) 導向,按照市場需求靈活設置專(zhuan) 業(ye) ,同時強化校企合作,培養(yang) 企業(ye) 特別是先進製造業(ye) 最需要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就業(ye) 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職業(ye) 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說。 截至2022年末,全國共有2551所技工院校,在校生達445萬(wan) 餘(yu) 人,每年向社會(hui) 輸送約百萬(wan) 名畢業(ye) 生。我國已形成了以技師學院為(wei) 龍頭、高級技工學校為(wei) 骨幹、普通技工學校為(wei) 基礎的現代技工教育體(ti) 係。 當前,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能精湛、素質優(you) 良,基本滿足我國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技能大軍(jun) 正在形成。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上,我國獲得21枚金牌,金牌數量、團體(ti) 總分再次位居世界第一。 “我們(men) 將加快落實《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力度,不斷完善技能導向的使用製度,突出就業(ye) 導向,不斷完善技能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激勵製度,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王曉君說。 根據意見提出的目標,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ye) 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記者薑琳、王暉)
來源:新華社 轉發來源:人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