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發文:強化質量認證作用
發布日期:2020-05-20 17:05 來源:华体会体育hth首页

      5月19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guan) 於(yu) 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促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全麵複工複產(chan) 達產(chan) 的通知。通知要求,深入整頓和規範認證市場、強化質量認證作用。詳情如下:



市場監管總局關(guan) 於(yu) 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促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全麵複工複產(chan) 達產(chan) 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

      為(wei) 認真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按照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關(guan) 於(yu) 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積極有序推進複工複產(chan) 的指導意見》等部署要求,結合工作實際,現就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促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全麵複工複產(chan) 達產(chan) 有關(guan) 事項通知如下:

一、切實加強監管,有力保障疫情防疫用品質量安全


1. 加大執法力度。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繼續開展打擊整治非法製售口罩等防護產(chan) 品專(zhuan) 項行動,針對線上線下各類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嚴(yan) 厲查處違法生產(chan) 銷售以及非法回收銷售口罩等防疫用品及原材料行為(wei) 。整頓和規範重點地區熔噴布生產(chan) 企業(ye) 秩序,嚴(yan) 厲打擊“黑作坊”,堅決(jue) 防止不合格防疫用品流入市場。加大對防疫用品仿冒混淆、虛假宣傳(chuan) 等不正當競爭(zheng) 行為(wei) 的監管打擊力度,指導企業(ye) 建立完善商業(ye) 秘密保護機製。

2. 加強質量監管。在做好日用消費品、重點工業(ye) 品、危險化學品等產(chan) 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的同時,重點對醫療救護人員、中小學生等特殊群體(ti) 非醫用防護用品進行監督抽查,加大對承接出口訂單企業(ye) 的內(nei) 銷產(chan) 品質量抽查力度。壓實防疫用品生產(chan) 經營企業(ye) 質量安全主體(ti) 責任,督促建立完善產(chan) 品檔案和銷售製度,切實保證產(chan) 品生產(chan) 銷售全過程可追溯。

3. 深入整頓和規範認證市場。針對出口防疫用品涉及的認證領域不規範現象,全力做好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領域認證活動專(zhuan) 項整治行動。重點查處偽(wei) 造、冒用、非法買(mai) 賣認證證書(shu) 和認證標誌的違法行為(wei) ,查處未經批準擅自在我國境內(nei) 從(cong) 事認證活動的違法行為(wei) ,檢查認證機構認證活動不規範、認證價(jia) 格違法等問題。同時,將開展集中整治與(yu) 建立長效機製結合起來,完善認證活動追溯機製、質量分析和風險預警機製、嚴(yan) 重失信聯合懲戒機製等,深入整頓和規範認證市場。

4. 強化風險監測。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監督抽查、投訴舉(ju) 報、執法打假、輿情信息等數據加強采集分析,深入開展防疫用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

5. 實施缺陷召回。加大產(chan) 品傷(shang) 害監測力度,進一步加強產(chan) 品安全線索分析與(yu) 召回風險評估。對確認存在缺陷的防疫用品等消費品,督促企業(ye) 實施召回,保障消費者人身財產(chan) 安全。


二、切實精準服務,推進全麵複工複產(chan) 達產(chan)


6. 抓實抓細支持複工複產(chan) 各項舉(ju) 措。深化“三保”行動,針對企業(ye) 複產(chan) 達產(chan) 、複商複市麵臨(lin) 的困難和問題,千方百計抓實抓細中央政策措施,落實好總局和地方有關(guan) 支持舉(ju) 措,幫扶中小企業(ye) 特別是個(ge) 體(ti) 工商戶渡過難關(guan) ,結合職能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及時暢通產(chan) 業(ye) 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hui) 循環。

7. 做好計量檢定校準服務。深入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ye) 行”活動,聚焦中小企業(ye) 存在問題,分類推進計量精準施“測”服務。持續開展疫情防控相關(guan) 醫療設備計量檢定校準和測溫設備的計量技術服務。積極主動對人員聚集場所安裝的測溫設備開展計量檢定或校準,保證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進行。

8. 強化標準引領。加強國內(nei) 外標準比對和推動互認,廣泛開展標準谘詢、標準解讀、標準信息服務,指導企業(ye) 嚴(yan) 格按照相關(guan) 標準組織生產(chan) ,幫助企業(ye) 切實提升防疫用品質量,促進穩定對外貿易和全球供應鏈。對社會(hui) 關(guan) 注的防疫用品相關(guan) 標準,加強宣貫、解讀、培訓。

9. 強化質量認證作用。在食品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品、裝備製造和服務業(ye) 領域,積極推行高端品質認證,引導產(chan) 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加快實施統一的綠色產(chan) 品認證標識體(ti) 係,完善有機產(chan) 品認證製度,助力綠色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建立和完善具有行業(ye) 特色的質量管理體(ti) 係認證製度,製定符合小微企業(ye) 特點的質量管理體(ti) 係認證指南,提升企業(ye) 質量管理水平。優(you) 化質量認證服務,引導認證機構提升專(zhuan) 業(ye) 能力,動態更新防疫用品國外市場準入要求和認證信息指南,深入企業(ye) 開展幫扶服務,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水平和國際競爭(zheng) 力。

10. 推進質量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與(yu) 應用。加強計量、標準、合格評定、特種設備檢驗等質量技術信息資源整合聚集和開放共享,探索實施質量基礎設施“一平台”查詢、“一窗口”辦理、“一站式”服務。


三、切實支撐發展,抓好重點行業(ye) (區域)質量提升


11. 確定質量提升重點行業(ye) (區域)。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要圍繞防疫用品及原材料生產(chan) 、脫貧攻堅富民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地方支柱性產(chan) 業(ye) 、“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產(chan) 品、消費外溢產(chan) 品以及監督抽查和舉(ju) 報投訴反映的突出質量問題等行業(ye) 領域,以產(chan) 業(ye) 集聚區、專(zhuan) 業(ye) 特色小鎮、專(zhuan) 項產(chan) 品園區等為(wei) 重點,深入開展重點行業(ye) (區域)質量提升。

12. 明確質量提升實施路徑。各地可借鑒上海、廣東(dong) 、安徽、湖北、山東(dong) 、浙江等省(市)市場監管部門的經驗,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通過確定重點行業(ye) (區域)、爭(zheng) 取經費支持、遴選幫扶機構、開展質量調查、實施會(hui) 商會(hui) 診、實行蹲點幫扶、強化統計分析、總結推廣經驗等舉(ju) 措,組織開展重點行業(ye) (區域)質量提升,進一步提高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13. 豐(feng) 富質量提升工作舉(ju) 措。加大對中小微企業(ye) 質量管理的幫扶力度,推廣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導企業(ye) 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ti) 係。鼓勵企業(ye) 設立首席質量官,構建以質量為(wei) 核心的企業(ye) 文化。深入開展標準比對、質量攻關(guan) 、質量創新等活動,找準比較優(you) 勢、行業(ye) 通病和質量短板,研究製定質量問題解決(jue) 方案。鼓勵通過現場幫扶、網絡直播、雲(yun) 課堂、視頻會(hui) 議、電話熱線等手段,對中小微企業(ye) 進行精準幫扶指導。


四、切實強化引領,發揮質量先進示範帶動作用


14. 推廣中國質量獎獲獎企業倡議行動。進一步發揮各級政府質量獎獲獎企業的標杆引領作用,引導和鼓勵質量獎獲獎企業號召和帶動各行各業眾誌成城、同舟共濟,全力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有序推進全麵複工複產達產,嚴格保障質量安全,堅決維護市場秩序,持續提升質量水平,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15. 健全完善與政府質量獎獲獎企業的聯係機製。加強對獲獎企業的跟蹤、服務和指導工作,結合職能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助力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2020年各地開展政府質量獎評審,要強化正麵導向,向在疫情防控和複工複產達產、複商複市中作出表率帶動作用的企業適當傾斜。
16. 發揮質量工作真抓實幹督查激勵城市的示範作用。受到國務院辦公廳表彰的質量工作真抓實幹地方所屬市場監管部門,要在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促進疫情防控和複工複產達產中走在前、作表率,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落實總局和地方黨委政府有關部署,再接再厲,繼續創造先進經驗。
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對照質量提升行動2020年目標任務和當前各項工作部署,全麵檢視工作進展,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細落到位。要及時總結經驗,加強宣傳推廣,強化示範引領,並將重要情況和典型經驗報告總局。對質量提升工作成效突出、創造典型經驗的地方,在國務院辦公廳對2020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工作中,總局將優先予以推薦。

市場監管總局

2020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