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安定
當純電動車們(men) 全麵取代燃油車的夢幻還沒醒來,一個(ge) 很骨感的轉折已經悄然而至:燃油混合動力技術,正在全球以及中國新能源車的劃分中占據主流,純電動將退守至市場20%的份額。
1 混合動力的曆史堅守與(yu) 市場覺醒
自從(cong) 1997年豐(feng) 田推出首款混合動力車型普銳斯以來,混動技術逐漸成為(wei) 汽車行業(ye) 低碳轉型的“隱形冠軍(jun) ”。
盡管過去15年裏,以中國引領,曾在全球掀起純電動化浪潮,但以豐(feng) 田為(wei) 代表的日係車企始終堅守混動技術路線。經過五輪的迭代,豐(feng) 田的混動車型百公裏油耗已經降到3.8升,排放也隨之大幅度下降。
近年來,眾(zhong) 多中國車企相繼投身混合動力燃油發動機的研發,插電混動和增程式混動車型,打破沉寂,異軍(jun) 突起。
對於(yu) 混合動力的堅持與(yu) 探索,在2024年迎來市場逆轉:在中國所有新能源車中,混動車型銷量增速達80%,遠超純電車的35.5%。
中國的混合動力技術從(cong) “跟隨者”躍升為(wei) “領跑者”。混動技術已突破“政策驅動”的局限,進入“市場驅動”新階段。
2 歐洲政策轉向與(yu) 中國市場糾偏
我們(men) 把目光轉向國外。歐洲在10年前曾經激進地推行過到2030年“全麵禁燃”的目標。但是節能減排的現實,迫使嚴(yan) 厲舉(ju) 措轉向回調。2023年3月歐盟撤回了禁燃令,同意隻要是實現碳中和的燃油車可以繼續生產(chan) 銷售,實質承認了純電路線的局限性。
這種轉向與(yu) 市場的表現直接相關(guan) :2024年歐洲混動銷量增速達75%,達到了1320萬(wan) 輛,而純電增長明顯放緩。消費者用腳投了票——除了純電動車的種種製約因素,在充電設施不足地區,混動是平衡環保與(yu) 實用的最優(you) 解。
中國政策層麵也開始反思“唯純電”的傾(qing) 斜。2024年,工信部明確提出“協調發展新能源與(yu) 內(nei) 燃機技術”;湖北等地率先推出混動專(zhuan) 項補貼,最高達2萬(wan) 元。
這是一個(ge) 必須點讚的突破。由於(yu) 當年日本對混合動力技術的封鎖,主管部門一直沒有對這種節能減排新技術給予補貼。現在中國已經昂然崛起為(wei) 一個(ge) 混合動力技術研發和應用的大國,這種調整勢在必行。
此外,反思還源於(yu) 市場的現實:2023年國內(nei) 純電車型均價(jia) 降至15萬(wan) 元以下,而混動主流價(jia) 位站穩20-30萬(wan) 元區間,消費升級需求推動技術路線重構。
3 混合動力是一種道
1997年起,我曾三次赴日采訪豐(feng) 田,與(yu) 高層多次對話,探尋混合動力的深層邏輯。
我曾為(wei) 此撰文《混合動力是一種道》。闡明這一技術的精髓,就是把汽車在製動與(yu) 滑行過程中所有丟(diu) 棄的能量進行回收,存儲(chu) 在一塊不大的電池裏。車輛行駛中,電池輸出電能,與(yu) 燃油機共同發力,從(cong) 而實現節能減排。豐(feng) 田當年稱之為(wei) 油電混合動力。
這種底層邏輯,可以搭載到所有新能源的電驅動技術中。以混合動力HEV為(wei) 基礎,擴大電池容量,加一個(ge) 電插頭,就是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拿掉燃油發動機,保留電機、電池、電控,就是純電動車EV;把發動機換成氫燃料電池堆,加兩(liang) 個(ge) 儲(chu) 氫罐,就是終極新能源——氫能源電池車。
眼下的插電混動,也起源於(yu) 豐(feng) 田:燃油混合動力之外,再用一塊較大的電池,外插電源充電參與(yu) 驅動。一方麵屏蔽了純電動車的“裏程恐懼”;另一方麵也改善了單純混合動力提速能力不足的弊端,把節能減排效果做到極致。
增程車型,起於(yu) 通用電動車VOTE,是在電能耗盡時,再用一個(ge) 小的發動機發電補充。今天中國的增程車,更升級為(wei) 全部由燃油增程器發電,是一輛自帶發電機的電動車。由於(yu) 發電時發動機輸出平穩,比起普通燃油車明顯節油。
4 世界最強的混動技術在中國
近年來,國內(nei) 企業(ye) 各自開發出的混動係統燦若群星,包括吉利雷神、長城魏牌DHT-PHEV、比亞(ya) 迪DM-i、長安藍鯨iDD、奇瑞星途M3X等十餘(yu) 種混合動力技術。
奇瑞是我國出口量最大的新能源車的廠家,也是深耕發動機技術16年的“理工男”。日前,奇瑞宣布推出一款最新的混動專(zhuan) 用發動機——鯤鵬天擎。其熱效率突破48%,創造了全球混動發動機領域的新紀錄。
5 合資車企的路徑依賴與(yu) 新勢力的困局
與(yu) 中國汽車業(ye) 近幾年混合動力蓬勃發展相比,跨國車企在中國的電動化困局折射出他們(men) 某些戰略的短視。
歐美在中國合資生產(chan) 的純電車型,成本高企,利潤下滑,市場銷售嚴(yan) 重被中國新勢力電動車降維打壓。
更可悲的是,上一波沒有趕上電動車高額補貼的合資車企的外方,又拿幾年前開發的電動車到中國來“打新股”,前景如何?我不禁為(wei) 他們(men) 捏把汗。
2023年到2024年,歐盟新車保持增長,純電動車的占比卻從(cong) 14.6%降到13%。雖然我認為(wei) 純電動車走下坡已經是不爭(zheng) 的事實。但是在氫能源通吃汽車業(ye) 新能源之前,中國純電動保住市場乘用車總銷量的20%,應該問題不大。
電動車的優(you) 點,足以掙得一個(ge) 穩定的細分市場。或是滿足百姓日常出行低價(jia) 電動車,或者是可以跑出極速的高端跑車,還有就是城市裏的電動大巴。
純電動車一個(ge) 困局就是賠錢賺吆喝,賣一輛賠一輛。十多年來,資本一輪又一輪地投入電動車,基本就是一個(ge) 無底洞。終歸在全世界生產(chan) 純電動車的企業(ye) 裏,不賠錢的隻有唯一一家——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