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拖累,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有些“萎靡不振”,好在持續的下跌終於(yu) 在七月份打住,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迎來正增長。不過與(yu) 此同時,將視野放到海外,國內(nei) 市場似乎麵臨(lin) 著一個(ge) 更嚴(yan) 重的問題:失去連續多年霸占的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位置。
根據國外分析師的數據,今年1-7月份,歐洲純電動車注冊(ce) 量約26.9萬(wan) 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注冊(ce) 量約23.1萬(wan) 輛,總體(ti) 新能源汽車注冊(ce) 量超過50萬(wan) 輛。中汽協此前也公布了1-7月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的產(chan) 銷數據,七個(ge)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為(wei) 48.6萬(wan) 輛,其中包括純電動37.8萬(wan) 輛,插混車10.8萬(wan) 輛。
今年1-7月累計銷量已達21.2萬(wan) 輛,占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17.8%,其中(|)銷量超過16萬(wan) 輛,該車型的熱銷離不開中國市場的貢獻。
從(cong) 數據上來看,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總體(ti) 銷量已經低於(yu) 歐洲市場。並且需要注意的是,國外分析師所用的歐洲市場數據為(wei) 注冊(ce) 量,而中汽協所公布的是銷量,其中一部分是廠商銷售給經銷商,但並未被C端消費者購買(mai) ,所以國內(nei) 外的差距實際上可能更大。
歐洲市場為(wei) 何大賣?其實是走了我們(men) 的老路
從(cong) 去年開始,歐洲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力,2019年增長一度接近50%,到了今年三月份,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依然有著穩中有進的態勢。其中作為(wei) 汽車大國的德國,在這場新能源轉型運動中擔任著領頭羊的身份。、特斯拉等車企紛紛在德國投資新工廠,德國政府也對電動汽車的資金和政策提供大力持。粗略估計,2019年歐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600億(yi) 歐元,僅(jin) 德國一國就占了總投資的三分之二。
投資一方麵流入相關(guan) 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麵則是轉化成為(wei) 補貼。全年年底,德國政府增加了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規定對於(yu) 價(jia) 格高於(yu) 4萬(wan) 歐元的電動汽車,購車時可最高獲得5000歐元補貼,對於(yu) 插混車型,則將補貼提升到4500歐元。
大眾(zhong) ID.3下線的當天,德國政府正式決(jue) 定增加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支持推廣的意味非常明顯。
由於(yu)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德國政府在今年6月決(jue) 定再次提高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根據該國最新政策,售價(jia) 4萬(wan) 元及以下的純電動車可獲得9000歐元的補貼,超過4萬(wan) 歐元的純電動車補貼由5000歐元提升到7500歐元,即便是針對舊純電動車而言,如果之前沒有領取過補貼,那麽(me) 依然可以得到5000歐元。
除了德國政府提供的補貼,德國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補貼方案,在以上補貼的基礎上,購買(mai) 電動汽車的消費者還可以獲得最高1500歐元的地方補貼。這樣的補貼政策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和我國此前的國補、地補簡直是如出一轍。
在德國之外,法國也在大力刺激新能源汽車的消費,此前法國政府就將電動汽車的補貼由6000歐元提升到7000歐元,這一計劃預計總投入達到80億(yi) 歐元。在這樣的大力補貼下,新能源車想不大賣估計都難。
當然,歐洲對於(yu) 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也不是什麽(me) “良心發現”,而是受到了嚴(yan) 苛排放標準的刺激。根據歐盟規定,自今年1月1日起,歐盟境內(nei) 新登記乘用車需要遵循“雙95排放標準”,即95%的新登記乘用車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95g/km,到2021年100%新車要達到這一標準,再到2030 年還要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再降三分之一。以目前的情況看,即使是日係油混車也無法實現這一要求,各國政府和車企隻能將希望寄托在純電動車上。
歐洲迎頭趕上,中國再無希望?
對於(yu) 歐洲新能源市場反超國內(nei) 市場,國內(nei) 也發出了一些聲音。寧德時代總裁曾毓群就曾表示,“不要起個(ge) 大早,趕個(ge) 晚集,我們(men) 把基礎設施全做完了,人家開始熱賣。” 拋開寧德時代作為(wei) 動力電池製造商的目的性,曾毓群的呼籲確實有著警醒作用,不過有人希望中國政府繼續執行大力的補貼政策,顯然是不明智的。
直接補貼購車是中國在十年前新能源汽車發展之初提出的,由於(yu) 當時中國較弱的汽車工業(ye) 以及新能源產(chan) 業(ye) ,彼時的政策也是無奈的必要之舉(ju) 。如今新能源產(chan) 業(ye) 已經建立,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做到足夠大的體(ti) 量,繼續大力補貼隻會(hui) 吹大產(chan) 業(ye) 泡沫,阻礙新能源汽車行業(ye) 的轉型升級。所以歐洲現在實行的這套方案,不再適合中國市場,但是歐洲市場的經驗依然有值得學習(xi) 的地方。
我們(men) 不妨來看一下在歐洲市場熱銷的純電動車型,前七個(ge) 月銷量排名第一的車型並不是大家熟知的特斯拉Model 3,而是一款小型車ZOE,該車以超過4.6萬(wan) 輛的成績超過累銷3.4萬(wan) 輛的Model 3奪得第一。
而在中國幾乎毫無聲量的大眾(zhong) (|),憑借2.1萬(wan) 輛的累計銷量成為(wei) 歐洲市場的第三名。
可以看到,歐洲市場的崛起絕不是靠性能車、豪華車,當地消費者對於(yu) 小型純電動車的需求才是真正推動市場發展的主力。如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想要繼續增長不能隻依靠消費能力強的一線城市,具有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的三四線城市以及鄉(xiang) 鎮也是有力的增長點,所以車企們(men) 也應該轉換思路,放下身段,紮根細分市場,從(cong) 最廣大的需求出發,才能把握住新的機會(hui) 。
編輯點評:總得來說,我們(men) 並不用過分擔心被歐洲反超,其實歐洲是在走我們(men) 的老路,而國內(nei) 市場已經渡過了這一階段,實現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才是現在的目標。後補貼時代,陣痛不可避免,忍痛前行,才能走出一條良性的行業(ye) 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