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芮澤對於中國實現去碳化的思考
發布日期:2021-01-18 09:01 來源:愛卡汽車

    在1月16日舉(ju) 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論壇(2021)上,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芮澤闡述了世界銀行對於(yu) 中國的交通運輸行業(ye) 以及未來移動出行方麵去碳化的一些思考,並詳細解讀了中國在去碳化方麵的優(you) 勢和挑戰。

  芮澤表示:“中國的交通行業(ye) 正在快速發展,包括助力中國實現氣候變化的雄心和目標。2000年開始,中國的交通行業(ye) 實現了迅猛的發展,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持續增長。在交通行業(ye) 進一步脫碳和去碳上,中國仍然大有可為(wei) 。交通行業(ye) 二氧化碳排放在全球範圍來講仍在繼續上升,因此交通行業(ye) 無論是二氧化碳排放值,還是在全球溫室氣體(ti) 占比都在不斷上升,對我們(men) 來講挑戰是艱巨的。”

  芮澤認為(wei) ,中國對於(yu) 移動出行的需求仍然巨大,如果中國的人均電動汽車保有量要想追平歐盟的話,就意味著總體(ti) 的汽車保有量會(hui) 增長3.5倍之多。除此之外,城市化也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wei) 城市化與(yu) 私有汽車不斷增長的需求密切相關(guan) 。“在城市當中,我們(men) 必須推進公眾(zhong) 更多的去選擇公共的交通方式,而不是必須依賴私家車才能夠出行。當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當下,可能人們(men) 對於(yu) 選擇公共的交通方式有所顧忌,但是在未來我們(men) 必須進一步推動全社會(hui) 向公共出行方式的轉移。”

  在芮澤看來,移動出行方式的去碳化有三個(ge) 核心的要素:避免、轉移和提升。首先,城市的規劃要使得人們(men) 在居住、出行、工作這三之間,無論是距離上還是花費的時間上要有一個(ge) 合理的安排。同時,也要進一步提高效率,提高燃料動力係統的能效,以盡可能釋放這些燃料的最大的優(you) 勢。

  其次是轉移,芮澤表示:“所謂的轉移就是把人們(men) 的出行方式從(cong) 道路交通更多的轉向軌道交通。出行方式的電氣化不僅(jin) 僅(jin) 是乘用車的電氣化,還包括不同車型的電氣化,通過運用純電動汽車和插電混動汽車等等來綜合的運用。現在道路交通上常見的是兩(liang) 輪車和三輪車,占據了道路交通的主要類型。無論在城市還是農(nong) 村範圍內(nei) ,這些常用交通工具的電氣化至關(guan) 重要。”

  “還有一點很重要,我們(men) 不能因為(wei) 推動電氣化和智能化而助長無度的或者是沒有必要的私家車出行,我們(men) 必須進一步減少或者抑製人們(men) 乘用私家車出行的需求。因此在進一步推動乘用車電氣化的時候,必須要在政策和法規的製定上,進一步遏製私家車增長的需求。”芮澤補充道。

  芮澤強調,而除了個(ge) 人層麵,出行的電氣化還包括軌道交通、港口交通。談到未來出行電氣化的時候,不僅(jin) 僅(jin) 要把重點關(guan) 注在個(ge) 人的移動交通、道路交通上,其他的交通方式也必須取得聯動。還有就是未來出行電氣化與(yu) 智能技術之間的互動,“未來假如有一天我們(men) 能夠實現無人駕駛,便可以幫助我們(men) 實現綜合聯動的交通運輸方式。”

  中國在未來移動出行的去碳化方麵有哪些優(you) 勢和劣勢?

  芮澤認為(wei) ,雖然中國在電動汽車的發展上取得了諸多的成就,但是在移動出行上仍有極大的需求亟待釋放。因此,中國在交通行業(ye) 的去碳化上,乘用車市場進一步釋放後,如何把新增的需求轉變為(wei) 電氣化,將是巨大的增長機遇。他說:“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在電動汽車的市場上積累了很多先發優(you) 勢和經驗,因此如何運用這些經驗進一步保持市場的優(you) 勢,也是中國麵臨(lin) 的一個(ge) 極大的機遇。”

  “中國還有一個(ge) 巨大的優(you) 勢,就是這裏擁有非常全的產(chan) 業(ye) 鏈,包括動力電池、新型能源儲(chu) 存等,都有巨大的優(you) 勢。另外,中國的消費者和行業(ye) 也能夠非常積極和快速地擁抱技術變革和變化。”芮澤這樣說道。

  挑戰有哪些?

  芮澤指出,在推動新能源汽車進一步推廣時,要更加關(guan) 注全生命周期的排放,尤其是發電機組本身是否做到真正的脫碳和去碳,“所謂的全生命周期的排放,如果我們(men) 考慮到生產(chan) 原料最初製造時候采用哪種發電源,我們(men) 就可以看到現在已經上路的可再生資源汽車並沒有我們(men) 想象的那麽(me) 潔淨。當然了,可再生資源也麵臨(lin) 著一些障礙,比如發電不穩定性的問題,還需要我們(men) 進一步解決(jue) 。”

  除此之外,中國現在對於(yu) 私家車的需求還在不斷的增長。芮澤坦言,未來進一步遏製私家車增長的需求也是一個(ge) 艱巨的挑戰。畢竟,道路交通是中國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軌道還有其他港口交通現在的占比仍然比較低。同時,政策也麵臨(lin) 著不連貫的難題,不同的轄區之間政策上出現不連貫和割裂的現象,那麽(me) 公共交通的出行也會(hui) 變的更加困難。

  最後,芮澤提出了幾點建議:同其他國家一樣,我們(men) 認為(wei) 最為(wei) 重要的是通過推出相應的融資政策、輔助方案,建立相應的體(ti) 製和機製,以及監管框架,來打造一個(ge) 更為(wei) 全麵的政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