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管理司有關(guan) 負責同誌就《通知》有關(guan) 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麽(me) ?
答:2016年以來,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職稱製度改革的意見》要求,我部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先後完成了27個(ge) 職稱係列的改革任務,構建了新的職稱框架體(ti) 係,充分激發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為(wei) 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精神,持續深化職稱製度改革,我們(men) 通過調研、座談等形式梳理情況、分析問題,研究起草了《通知》初稿,廣泛征求了各地區、各有關(guan) 部門和單位的意見。在充分吸收各方麵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我們(men) 對《通知》稿進一步修改完善,於(yu) 近期印發實施。
問:《通知》起草過程中主要有哪些考慮?
答:在起草過程中主要把握四個(ge) 方麵:一是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精神,堅持黨(dang) 管人才原則,持續深化職稱製度改革,不斷完善人才評價(jia) 機製,激發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創新活力。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根據中央最新要求,針對職稱製度改革過程中的問題,尤其是針對改革落實“最後一公裏”的問題,出台一個(ge) 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文件。三是堅持守正創新。鞏固中央深化職稱製度改革成果,延續好的經驗做法,總結各地創新實踐,以破“四唯”、立“新標”為(wei) 突破口,不斷優(you) 化評審標準,建立多維度職稱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破除“四唯”傾(qing) 向,破解職稱評審中“一刀切”、簡單化等問題。四是堅持放管服相結合。繼續有序下放職稱評審權限,向用人單位授予更多的職稱評審自主權,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主體(ti) 作用。進一步優(you) 化職稱評審服務,寓管理於(yu) 服務之中,暢通申報渠道,優(you) 化工作流程,減少申報材料和證明材料,嚴(yan) 肅處理職稱評審中的違紀違規問題。
問:《通知》有哪些主要內(nei) 容?
答:《通知》共9條,主要從(cong) 調整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完善職稱評審標準、創新職稱評審機製、優(you) 化職稱評審服務等四個(ge) 方麵提出改革舉(ju) 措。一是關(guan) 於(yu) “立”的方麵。動態調整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探索將新職業(ye) 納入職稱評審範圍,支持各地設立特色評審專(zhuan) 業(ye) 。科學製定評審標準,建立體(ti) 現職業(ye) 道德、專(zhuan) 業(ye) 能力、技術水平、學術影響力等多維度的職稱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二是關(guan) 於(yu) “破”的方麵。合理設置論文和科研成果要求,衛生、中小學教師、工程、藝術等職稱係列不將論文作為(wei) 評審的核心指標,不得設立論文數量硬性要求,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jia) 製度。減少學曆、獎項等限製性條件,不具備規定學曆要求但業(ye) 績顯著的可由專(zhuan) 家推薦破格申報。不得將科研項目、經費數量、獲獎情況、論文期刊層次、頭銜、稱號等作為(wei) 職稱評審的限製性要求。三是關(guan) 於(yu) “評”的方麵。完善業(ye) 內(nei) 同行評價(jia) 機製,發揮學術共同體(ti) 在同行評價(jia) 中的作用。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解決(jue) 重大技術難題等的高層次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以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為(wei) 主體(ti) ,在基層推廣職稱“定向評價(jia) 、定向使用”。發揮用人單位主體(ti) 作用,支持科學中心、創新高地采取靈活的職稱評聘機製。四是關(guan) 於(yu) 優(you) 化服務方麵。繼續簡化職稱評審工作流程,減少職稱申報材料,加強職稱信息化建設,推廣電子證書(shu) ,實現全國職稱評審結果可查詢驗證。深入開展清理“四唯”專(zhuan) 項行動,暢通投訴舉(ju) 報渠道,對存在“四唯”做法的及時約談整改。
問:貫徹落實《通知》有什麽(me) 要求?
答:持續推動職稱評審破“四唯”、立“新標”是進一步深化職稱製度改革的重要舉(ju) 措。各地、各有關(guan) 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認識,堅持黨(dang) 管人才原則,加強調查研究,出實招見真招,對存在的“四唯”問題立行立改。要進一步加大宣傳(chuan) 力度,搞好政策解讀,講好人才成長故事,樹立正確評價(jia) 導向。要加強職稱工作隊伍的理論學習(xi) 和培訓指導,大力培養(yang) 一批人才評價(jia) 方麵的行家裏手,為(wei) 不斷深化職稱製度改革提供人才支撐。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辦公廳 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 人社廳發〔2022〕60號 為(wei) 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精神,持續深化職稱製度改革,努力破解職稱評審中的“一刀切”、簡單化問題,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深化職稱製度改革的意見》,現就做好職稱評審工作有關(guan) 事項通知如下。 一、動態調整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 國家職稱係列保持總體(ti) 穩定,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實行動態調整。通用性強、人才規模較大的評審專(zhuan) 業(ye) 由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會(hui) 同有關(guan) 行業(ye) 主管部門研究設立。省級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可會(hui) 同省級有關(guan) 行業(ye) 主管部門,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設立新評審專(zhuan) 業(ye) 。具有職稱評審權的用人單位可結合本單位發展實際設立新評審專(zhuan) 業(ye) ,按管理權限報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備案。探索將大數據、區塊鏈、雲(yun) 計算、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技術經紀、創意設計等新職業(ye) 納入職稱評審範圍。支持各地圍繞特色產(chan) 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設立特色評審專(zhuan) 業(ye) ,開展專(zhuan) 項評審,通過“一產(chan) 一策”“一鏈一策”,實現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省級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應建立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目錄,實行清單式管理。 二、科學製定職稱評審標準。 以破“四唯”和立“新標”為(wei) 突破口,以激發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創新活力為(wei) 目標,堅持“先立後破”,力避“一刀切”、簡單化,突出品德、能力、業(ye) 績導向,分係列分專(zhuan) 業(ye) 修訂職稱評審標準,建立體(ti) 現思想品德、職業(ye) 道德、專(zhuan) 業(ye) 能力、技術水平、學術影響力、創新成效、決(jue) 策谘詢、人才培養(yang) 、公共服務等多維度的評價(jia) 指標,形成並實施有利於(yu)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職稱評審標準。逐步開發專(zhuan) 業(ye) 技術類新職業(ye) 標準,促進新職業(ye) 標準與(yu) 職稱評審標準相銜接。鼓勵從(cong) 職業(ye) 標準、技術標準、行業(ye) 標準中提煉職稱評審標準,將工作績效、創新成果、解決(jue) 實際問題能力等作為(wei) 評價(jia) 的核心內(nei) 容。根據不同學科領域特點探索建立能夠識別有天賦、有潛力人才的評價(jia) 標準。 三、合理設置論文和科研成果要求。 衛生、工程、藝術、中小學教師等實踐性強的職稱係列不將論文作為(wei) 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jia) 指標,評價(jia) 標準中不得簡單設立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硬性要求。對研究係列人才,聚焦原創成果和高質量論文,注重評價(jia) 原創性貢獻、學術影響力和研究能力,淡化論文數量要求。各職稱係列逐步將論文“必選”轉變為(wei) 成果“多選”,建立“菜單式”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推廣代表性成果製度,標準開發、技術推廣、技術解決(jue) 方案、創新突破、高質量專(zhuan) 利、成果轉化、理論文章、智庫成果、文藝作品、教案、病曆等業(ye) 績成果均可作為(wei) 代表性成果參加職稱評審。探索通過學術委員會(hui) 認定、同行專(zhuan) 家評審、第三方機構評價(jia) 、國際同行評價(jia) 等方式,提高代表性成果評價(jia) 的權威性。各級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配合有關(guan) 行業(ye) 主管部門嚴(yan) 厲打擊論文代寫(xie) 代發、虛假刊發等違紀違規行為(wei) ,鼓勵科研人員把高質量論文發表在國內(nei) 科技期刊上。對於(yu) 抄襲、剽竊、不當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wei) ,按照《科研失信行為(wei) 調查處理規則》等有關(guan) 規定處理,撤銷取得的職稱,記入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庫,情節嚴(yan) 重的在一定期限內(nei) 取消職稱及崗位晉升資格。 四、減少學曆、獎項等限製性條件。 各職稱係列對申報人學曆隻作基本要求,不具備規定學曆但業(ye) 績顯著、貢獻突出的,可由2名以上具備正高級職稱的同行專(zhuan) 家推薦破格申報,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除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的係列或專(zhuan) 業(ye) 外,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與(yu) 所學專(zhuan) 業(ye) 不一致的,可允許按照本人長期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申報職稱。非全日製學曆與(yu) 全日製學曆、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與(yu) 同層次普通學校畢業(ye) 生在職稱評審方麵享有同等待遇。技工院校中級工班、高級工班、預備技師(技師)班畢業(ye) ,可分別按照中專(zhuan) 、大專(zhuan) 、本科學曆申報相應係列職稱。不得將科研項目、經費數量、獲獎情況、論文期刊層次、頭銜、稱號等作為(wei) 職稱評審的限製性要求。 五、完善同行評價(jia) 機製。 建立專(zhuan) 業(ye) 性、自律性的職稱評審委員會(hui) ,開展公平公正、代表性強、權威性高的同行評價(jia) 。高端人才可實行國際同行評價(jia) ,職稱分組評議可采取小同行評價(jia) 。發揮學術共同體(ti) 在同行評價(jia) 中的作用,鼓勵對成果本身進行直接性同行評價(jia) 。建立職稱評審專(zhuan) 家推薦遴選、培訓考核、信用記錄、退出懲戒等製度。加強職稱評審專(zhuan) 家庫建設,遴選專(zhuan) 業(ye) 技術水平高、貼近科研生產(chan) 一線、業(ye) 內(nei) 公認的專(zhuan) 家擔任評審專(zhuan) 家。加大對評審專(zhuan) 家履職盡責的考核力度,考核結果作為(wei) 遴選專(zhuan) 家的重要依據,探索建立同行評價(jia) 責任追究機製。進一步規範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hui) 核準備案工作,未經備案的職稱評審委員會(hui) ,評審結果不納入全國職稱評審信息查詢驗證係統。 六、暢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jue) 重大工程技術難題或在經濟社會(hui) 各項事業(ye) 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的方式直接申報高級職稱。海外歸國人員、黨(dang) 政機關(guan) 交流或部隊轉業(ye) 安置到企事業(ye) 單位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技術工作的人員,首次申報職稱時可根據專(zhuan) 業(ye) 水平和工作業(ye) 績並參照同類人員評審標準,直接申報相應職稱。探索國防和科技等特殊領域人才職稱評審專(zhuan) 門辦法。 七、開展好職稱“定向評價(jia) 、定向使用”。 以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為(wei) 主體(ti) ,在縣以下基層開展職稱“定向評價(jia) 、定向使用”。由各地單獨製定職稱評審條件,適當放寬學曆、科研要求,主要考察職業(ye) 道德、實踐能力、工作業(ye) 績、任務完成情況、群眾(zhong) 認可度等內(nei) 容。“定向評價(jia) ”可采取單獨分組、單獨評審的方式。取得的職稱限定在基層有效,評審結果由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按管理權限備案。“定向評價(jia) 、定向使用”的中高級崗位實行總量控製、比例單列、專(zhuan) 崗專(zhuan) 用,不占各地專(zhuan) 業(ye) 技術崗位結構比例,與(yu) 常設崗位分開設置、單獨管理。各地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會(hui) 同行業(ye) 主管部門加強對“定向評價(jia) ”數量、結構的宏觀調控。 八、發揮用人單位主體(ti) 作用。 根據單位類型和崗位特點有序下放職稱評審權限,向用人單位授予更多的職稱評審自主權。支持國家實驗室開展高級職稱自主評審。具有職稱評審權的單位結合目標任務、崗位職責、績效考核等分類製定職稱評審標準,科學合理明確論文、科研成果等要求。鼓勵通過同行評價(jia) 、技術技能競賽、揭榜掛帥、服務對象評價(jia) 等多元評價(jia) 方法識別人才,促進評用結合。用人單位要切實履行好推薦申報主體(ti) 責任,對申報人員的品德、能力、業(ye) 績情況的真實性負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等可推薦本單位技術負責人直接評定相應層級職稱。支持科學中心、創新高地采取更加靈活的職稱評聘機製。用人單位要切實履行好主體(ti) 責任,用不好授權、履責不到位的要問責。 九、優(you) 化職稱評審服務。 進一步暢通外籍人才、港澳台人才、自由職業(ye) 人才、高技能人才、農(nong) 村實用人才職稱申報渠道。優(you) 化職稱評審工作流程,寓管理於(yu) 服務之中,減少申報材料和證明材料。加強職稱評審信息化建設,推行職稱電子證書(shu) ,加快實現職稱評審結果全國查詢驗證。持續開展清理“四唯”專(zhuan) 項行動,對職稱申報、推薦和評審中存在的“四唯”做法,要及時約談整改。加強職稱評審備案管理、巡視巡查、信息公開、數據監測等工作,暢通投訴舉(ju) 報渠道,主動接受社會(hui) 監督。嚴(yan) 肅處理職稱評審中“說情打招呼”“圈子評審”等現象,營造風清氣正的職稱評審環境。 持續推動職稱評審破“四唯”、立“新標”是進一步深化職稱製度改革的重要舉(ju) 措。各地各有關(guan) 單位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對人才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持黨(dang) 管人才原則,提高思想認識,深入基層一線,加強調查研究,切實采取管用有效的措施推動改革任務落實落地落細。2023年6月底前完成各係列評審標準修訂工作。2023年底前,係統梳理本地區設置的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形成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目錄,向社會(hui) 公布。職稱製度改革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重要問題及時向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報告。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辦公廳 2022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