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的 2026—2027 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新政,既是一劑延續行業(ye) 信心的“強心劑”,更是一場陡然升高技術門檻的“跨欄賽”。當政策的“考試大綱”悄然改變——純電能耗限值進一步收緊、插混純電續航要求大幅提升、整備質量也被納入嚴(yan) 格約束。那些仍停留在“堆電池”、“低效混動”階段的車型,即將在紅利退潮後“裸泳”現形。
是厚積薄發憑借技術累積成功跨越新欄,還是別出心裁的另謀他路?在這場圍繞能效、續航與(yu) 成本等的全麵博弈中,窗口期已不足三個(ge) 月,早已“殺紅眼”的車企正麵迎來大考。有的憑借電驅效率、輕量化材料等硬技術築牢護城河,還有的借助品牌生態、用戶運營等軟優(you) 勢實現差異化突破。這場來自政策的考題,更是一次關(guan) 乎生死存亡的產(chan) 業(ye) 抉擇。
政策轉向:從(cong) “有無”到“優(you) 劣”的精準迭代
政策明確延續2026—2027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的框架,繼續為(wei) 市場注入消費信心,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減免門檻的變化。新政以技術指標為(wei) “尺”,全麵抬升準入條件,具體(ti) 變化體(ti) 現在三個(ge) 維度。
變化一:能效之“緊箍咒”。對純電動乘用車,新政在整備質量和電耗水平方麵做出了更為(wei) 精準的要求。整備質量拐點由最初的750kg、2510kg調整為(wei) 1090kg、2710kg。同時,該標準根據車輛的整備質量,將三排以下座椅且非全輪驅動的純電車分為(wei) 三個(ge) 區間。
最後公告中還明確,最大設計總質量超過3500kg的乘用車電能消耗限製要求,參照原有規定中的整備質量標準執行,即為(wei) 19.1kWh/100km。
這意味著類似某品牌以昆蟲名字命名的251km版本純電車工信部電耗10.7kWh/100km,超出限值必須通過優(you) 化電池效率、減輕車身重量避免失去購置稅減免資格。而在“存量廝殺”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這種問題讓車企不得不在政策與(yu) 成本之間進行權衡。
變化二:混動之“價(jia) 值回歸”。這是本次調整中變化最大、也是最意味深長的部分,直指當前市場上部分“虧(kui) 電油耗高”、“純電續航短”的“偽(wei) 混動”車型。首先,混動車型的純電續航門檻提高:要求“有條件的等效全電裏程不低於(yu) 100公裏”,確保插混車型在日常使用中能夠真正作為(wei) 電動車使用。其次就是對電耗油耗要求大幅收緊:新政要求電量保持模式下的燃料消耗量需低於(yu) 傳(chuan) 統燃油車限值的70%(<2510kg)或75%(≥2510kg)。電量消耗模式下的電能消耗量限值是純電限值的140%(<2510kg)或145%(≥2510kg)。該指標的調整或將影響包括長城、長安等品牌旗下多款暢銷低端插混車型。
變化三:重量級車型的“平等約束”。新政明確,超過3500kg的乘用車(如大型SUV、MPV)需參照3500kg限值執行,防止企業(ye) 通過增加車重降低能耗指標以獲取政策紅利。這一條款直接針對部分高端新能源車型利用“政策漏洞”,推動行業(ye) 回歸理性競爭(zheng) 。
從(cong) 相對複雜的調整細節中,不難觀察出新政提高了享受減免優(you) 惠的車型所應符合的技術指標,政策從(cong) “擴量”轉向“提質”。此次政策的調整結合行業(ye) 發展現狀,針對行業(ye) “坐享”政策紅利,不圖進取,隻是盲目的堆電池卷續航而沒有提升技術的企業(ye) 做出了明確限製。可以預見之後的“小肚量”(電池容量小)或是“大塊頭”(能耗高)將不再受青睞。
而插混車型同樣避免了滿電、饋電下油耗嚴(yan) 重偏離的傾(qing) 向,杜絕再將新能源當油車開。要求電量保持,提升車企對傳(chuan) 動係統效率的關(guan) 注和對電池技術的重視。乘聯分會(hui) 秘書(shu) 長崔東(dong) 樹分析表示:“此次調整是為(wei) 適應新能源汽車續航快速提升,發動機增程技術進步,確保政策與(yu) 技術發展同步。同時,通過提高技術門檻,引導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淘汰落後產(chan) 品,推動產(chan) 業(ye) 從(cong) 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穩定企業(ye) 對政策的長期預期。”
在節能減排、碳達峰碳中和的大政方針下通過減免門檻升級,是促進車企調整產(chan) 品線,優(you) 化車型配置有效手段。更是通過曆次調整勾勒出扶植政策的退坡路線圖,為(wei) 車企規劃長期戰略提供新的政策錨點。也篩選出真正具備技術實力的玩家。
車企破局:技術是“敲門磚”,品牌與(yu) 渠道才是“護城河”
政策紅利的博弈早其實早已拉開序幕,此前一個(ge) 月上新七八十款車的盛況,正是車企搶在新政落地前的“清庫存、衝(chong) 銷量”。而技術門檻的提升,2026年銷量斷崖下滑的風險,則考驗著車企對政策與(yu) 市場關(guan) 係的微操能力。
技術派以硬實力築牢根基。比亞(ya) 迪在電驅效率上持續突破,第五代DM係統的 EHS 電混係統工況效率提升至超90%;吉利、奇瑞等品牌紛紛推出熱效率超過45%的混動專(zhuan) 用發動機,實現了能耗與(yu) 性能的平衡;寧德時代推動神行電池技術普及,為(wei) 二線品牌提供達標的可能。這些技術創新不僅(jin) 滿足政策要求,更切實提升了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
但另一方麵,有技術就一定賣得好嗎?品牌塑造成為(wei) 突圍關(guan) 鍵。蔚來通過用戶社群運營構建品牌忠誠度,其換電模式更借“可拆分電池計稅”的政策紅利,既降低了用戶購車門檻,又貼合了能效合規要求,形成獨特競爭(zheng) 優(you) 勢;理想汽車深耕家庭用戶需求,L9的6座布局與(yu) 長續航設計精準擊中“滿足通勤+周末遊” 的核心需求,讓“技術達標”變成“用戶剛需”;小米則靠跨界流量打開市場,上市初期便實現銷量破萬(wan) ,把“技術參數”轉化為(wei) “粉絲(si) 認可”。這些案例證明,技術優(you) 勢需通過精準定位用戶實現品牌價(jia) 值傳(chuan) 遞才能轉化為(wei) 市場競爭(zheng) 力。想要在“僧多粥少”的紅海拚殺品牌塑造必不可缺。
而渠道變革則是讓技術價(jia) 值轉化成用戶的“可感體(ti) 驗”。多數車企已在調整渠道策略:商場體(ti) 驗店讓用戶近距離接觸車型,城市直營店提供專(zhuan) 業(ye) 講解,直播間則用“實測續航、油耗對比”等場景化內(nei) 容,把“電驅效率、輕量化技術”這些抽象指標,轉化為(wei) “冬天續航掉得少、開著比油車省”的直觀認知。再通過官方售後強化服務體(ti) 驗,讓“技術合規”的產(chan) 品,通過口碑傳(chuan) 播實現銷量轉化實現“技術+用戶運營”的雙重護城河。
窗口期裏的“淘汰賽”,最終拚的是“落地能力”
2026-2027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新政的核心,從(cong) 來不是“為(wei) 難車企”,而是用政策杠杆推動產(chan) 業(ye) 從(cong) “野蠻生長”轉向“精耕細作”--淘汰靠政策漏洞生存的低效產(chan) 能,倒逼企業(ye) 把精力放在真正的技術創新、用戶價(jia) 值上。
對車企而言,接下來不足三個(ge) 月的窗口期,更是“補短板、建能力”的衝(chong) 刺期:能快速將技術達標並進一步轉化為(wei) 用戶認可,靠品牌定位找到差異化賽道,通過渠道讓用戶感知到技術價(jia) 值的企業(ye) ,才能在淘汰賽中站穩腳跟。而那些仍想靠“低端湊數”、“鑽政策空子”的企業(ye) ,大概率會(hui) 被政策和市場雙重拋棄。
長遠看,這場調整終會(hui) 讓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健康。消費者能買(mai) 到更高效、更可靠的產(chan) 品,車企能在競爭(zheng) 中沉澱真正的核心能力,整個(ge) 產(chan) 業(ye) 也會(hui) 從(cong) “拚規模”轉向“拚質量”。畢竟,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從(cong) 來不是靠政策“喂大”,而是靠產(chan) 品“贏”出來的。